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,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、亚热带及温带地区。中国从秦汉时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就有栽培记载,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《广雅·释草》也有冬瓜的记载。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。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,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。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。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,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。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,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、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。冬瓜不是舶来品。
冬瓜原产我国南部及印度,主要栽培于东亚及非洲。
另据日本资料清水茂(1***7)等认为:“原产在东南亚,南洋群岛,南澳大利亚,印度等地,至今爪哇有平地自生者。
冬瓜既在汉魏时期遍布南北,我国又有野生种存在,吴耕民先生认为“原产我国及印度”说应予确认。我国野生种的发现,证明冬瓜的原产地具有多源性。
冬瓜名称的由来,据古书《广雅》载:“冬瓜经霜后,皮上白如粉涂,其子亦白,故名白冬瓜”。《本草纲目》则称:“冬瓜以其冬熟也”。可见这两种叫法,都各有道理。 冬瓜的来历,古代文献中秦代以前未见以冬瓜命名著录,初见《广雅》,继见《齐民要术》郭橐驼《种树书》对前两文全部抄录,王世懋《瓜蔬疏》载:“冬瓜,天下结实大者,无若冬瓜’。至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述较详。 关于冬瓜的栽培技术,据古代《齐民要术》已经十分详细,书载:“种冬瓜法:“傍墙阴地作区,圆二尺,深五寸,以熟粪及土相和,正月晦日种,二月,三月亦佳。既生,以柴木倚墙,令其缘上,早则浇之。八月断其梢,减其实,一本但留五、六枚,多留则不成也,十月霜足收之,早收则烂,削去皮子,放芥子酱中或美豆酱中藏之佳”。又载“区种冬瓜法:冬则堆雪著区上为堆,润泽肥好,乃胜春种”。这项一千四百年前的栽培技术,基本上可算掌握了重点要领。特别是区种法提出,冬前挖穴推雪于穴上堆积,润肥保墒,以备春种。这是抗旱春播的一顶好经验。 《本草纲目》则对形态习性加以描述,据载:“冬瓜,三月生苗引蔓,大叶团而有尖,茎叶皆有刺毛。六,七月开黄花,结实,大者径尺余,长三、四尺。嫩时,绿色有毛,老则苍色有粉。其皮坚厚,其肉肥白,其瓤谓之练,白虚如絮,可以浣练衣服。其子渭之瓜犀,在瓤中成列,霜后取之,其肉可煮为茹,可蜜为果。其子仁亦可食。盖兼蔬果之用”。李时珍对植物形态学的观察,在古籍中可谓无与论比。在其它古代医学著作中如梁陶弘景注《神农本草经》《名医别录》唐,孟诜《食疗本草》,宋。马志《开宝本草》元《王祯农书》,明《便民图纂》均有有关冬瓜食法、种法、药性各种描述。 关于冬瓜的原产地,吴耕民(1957)认为:“冬瓜原产我国南部及印度,主要栽培于东亚及非洲。我国全国皆有栽培,而以台湾、广东产最巨大之品”。另据日本资料清水茂(1***7)等认为:“原产在东南亚,南洋群岛,南澳大利亚,印度等地,至今爪哇有平地自生者”。另据李瑶(1984)著述援引吴征镒,白树勋等(1***5)介绍,野冬瓜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有分布,瓜只有小碗大,昧苦,入药用,傣族语叫“麻巴闷哄”,思茅一带叫“山墩,罗锅底”。综合以上情况,冬瓜应为热带,亚热带多源性产物,似较妥善。冬瓜既在汉魏时期遍布南北,我国又有野生种存在,吴耕民先生认为“原产我国及印度”说应予确认。我国野生种的发现,证明冬瓜的原产地具有多源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