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刘禹锡七岁就会作诗,那就是小神童。这样的天才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,追都追不上,想超过就更难了。
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,精练,而且寓意深刻,这方面很少有人能够达到,他还经常反其意而用之。别人说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,他偏偏说“红花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是侬愁”。这样的写作手法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。
除了竹枝词,他的两首《玄都观桃花》,写的也是意味深长。
《竹枝词》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,人们边舞边唱,用鼓和短笛伴奏。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时,他***用当地民歌的曲谱,创作新词制成新的《竹枝词》,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,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,语言清新活泼,富于生活气息。
刘禹锡创作《竹枝词》十一首,分为两组,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,多通俗白描谐声双关语法,少用典故,触物生情,富于民歌特色,生动活跃,引人情思。如同屈原作《九歌》一样,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,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,为唐诗中别开生面,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。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》中评价:“《竹枝词》本始自刘郎,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,自成绝调。”
我是文子心语,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竹枝词?
竹枝词是巴渝(今四川东部重庆一带)民歌中的一种。唱时以笛、鼓伴奏,同时起舞。声调婉转动人。
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,依调填词,写了十来篇。
封建时代的文人学士一般都比较轻视民间的文学艺术,刘禹锡却对这些民歌作了高度的评价,而且学习民歌形式,写出了像《竹枝》《浪淘沙》等优秀诗篇。
刘禹锡赞扬当地的《竹枝》是“含思婉传,有淇濮之艳”。意思是说《竹枝》情思含蓄婉转,有如春秋时代卫国的淇水和濮水流域的民歌那样美好。而且比作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《九歌》。
对民歌如此的热情,赞扬和认真学习的在过去的史诗上是不可多见的。
可以说,在唐代诗歌以至后世的诗歌作品中,要论写《竹枝词》的诗人和诗篇,唯有刘禹锡,无人能及。
为了更好的了解刘禹锡笔下的《竹枝词》,选一首诗人在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任夔州(今奉节)刺史任内写的一首《竹枝词》,来共同欣赏一下。
截止当前,还没有超过唐代刘禹錫。《竹枝词.其一》的意思是,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,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,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。
刘禹錫的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全文如下: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这首诗模拟民间情歌的手法,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。首句即景起兴,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,江边杨柳依依,柳条轻拂着水面;江中流水平缓,水平如镜。
次句叙事,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,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。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,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,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。
三四两句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。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,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。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,于是她觉得: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,说它是晴天吧,西边却下着雨;说它是雨天吧,东边却又出着太阳。
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一句,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,把天“晴”和爱“情”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,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。这首诗语言平易,诗意清新,情调淳朴,历来受到读者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