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又证明了世态炎凉、江河日下、人心不古,林黛玉的母亲早逝,只有一个在苏州的父亲林如海,家境贫寒,而且又是寄宿在贾母这里。而薛宝钗是大户人家的子女,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薛,“丰年好大雪,珍珠如土金如铁”就是说的她家,她的哥哥薛蟠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昏蛋,***用钱来买通,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与王夫人是姐妹,而王夫人在贾府是一个仅次于贾母的人,因为有王家大家族做支撑,“东海缺少白玉床,龙王来请金陵王”吗,官官相护,自然王夫人与薛姨妈也是相互庇佑的。薛宝钗在王夫人的眼里甚至在贾府的眼里都比林黛玉高,自然也就有了
林黛玉的三间房舍,而薛宝钗五间正房了。这就是一个官官相护的封建家族的家族史
因为林黛玉、薛宝钗这样的大家小姐,是不会像我们穷人一样,只用面积多少平米、有几居几卫,来衡量房屋的优劣的。
林黛玉之所以入住潇湘馆,是因为“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,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,比别处更觉幽静。”并且这句话之前,特意交待:“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”,是筹之极熟、的确心爱的。
而宝钗入住蘅芜苑,并没有这样的心理描写。当然也不会“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”,因为后来湘云小住,贾母“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.史湘云执意不肯”,还有剩余的可供挑选。但是,宝钗显然没有得到宝玉黛玉那么的优待,有首先挑选的权利。
并且,潇湘馆也不会只有3间房舍那么小气。像晴雯生病,宝玉在屋里给她煎药,晴雯就要求:“正经给他们茶房里煎去,弄得这屋里药气,如何使得。”这时候大观园还没有设小厨房,煮茶是各房小丫头轮值的差事,可见每个院子里都有自己的茶房。如果潇湘馆总共只有三间房,如何安排单独的“茶房”?
另一个证据是刘姥姥游大观园,“探春素喜阔朗,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”,秋爽斋三间房并没有隔断,花梨案、紫檀架、洋漆架、拔步床一目了然。如果像“潇湘馆只有三间小房”一样理解,这就是秋爽斋的全部建筑了。那么,丫鬟、婆子,晚上在哪里睡?难道像夏金桂折磨香菱一样,每天都打地铺?
所谓三间、五间,都只是主体建筑,另有附属的耳房之类。说是附设建筑,并不表示条件就不好。像贾政王夫人住的是“正经正内室”,但王夫人“时常居坐宴息”却不在正室,而是在“东廊三间小正房”,难道她会专门挑条件差的小屋子来住?
正室之外,附属建筑也可能不止一处。还是王夫人这里,她自己住了“三间耳房”,后来又有三春搬来,住在“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”,是耳房之外的建筑。
大观园中的各个院子,也许不像荣禧堂的正内室那样,又有耳房,又有抱厦,还会有丫鬟婆子的房间、周赵姨娘的房间,形成庞大的建筑群。但是,潇湘馆肯定不会只有三间小屋,蘅芜苑也不可能只有五房大屋。
只用数量来衡量建筑的优劣好坏,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。
问题说的是事实,可是容易给人一种厚此薄彼的误解。其实大观园在进行房屋分配时,是黛玉宝玉先挑的,也就是说,如果当初黛玉选择了别的房舍,那也得先仅着宝玉黛玉这两个贾母最疼爱的人儿选完才行。
所以,要非说区别对待,那也是黛玉占优势的。所以,先说明这点,让想看以此房屋分配说贾府欺负黛玉者可以放心了,当然想扇风点火者也可以死心了。
先说潇湘馆,位置上在大观园一进大门过曲径通幽处右侧第一处所在,所谓巡幸第一处,宝玉在题联对额时就说:这是巡幸第一处,必须颂圣,题额“有凤来仪”就是此意。
潇湘馆的确只有三间小小巧巧的正房房舍,可潇湘馆的好却是所有的人公认的。最早贾政领着众人验收大观园竣工,众人一进潇湘馆齐赞“好个所在!”贾政说:“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,不枉虚生一世。”和后文刘姥姥的评价一致,潇湘馆才是贾府最好的书房,若论雅致清幽,潇湘馆排第一。
梅兰竹菊四君子,而竹在士大夫的心里,是气节和品性高洁的象征。***里只有潇湘馆里载着千百棵翠竹,也是曹雪芹将他最推崇的品质赋予林黛玉的偏爱之心。
大观园里有泉有湖的,但院子里有水的只有潇湘馆:
泉水同样是古文人非常推崇的,所谓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所以,论智,曹雪芹同样给了他最偏爱的女主角林黛玉。
关于大与小,从来都是政治意味强的地方就要轩辕壮阔,而修身私隐之所更讲究精神层面和意象,反倒推崇小了。比如去故宫,宫殿是雄浑的,却基本找不到大卧室,尤其是皇帝的卧室和卧榻,小到让我等凡人惊诧的地步。
衡芜苑有五间正房,不但大,还给人以空洞之感,院子里的大玲珑山石也给人无趣之感,这和曲径通幽处的翠障也有着本质的不同,前者让人心凛凛然,而后者却是文人非常推崇的含蓄和增趣,否则一进大门所有都尽揽眼底,古人可不讲究这种直白。
薛宝钗的理想是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推崇的是“淡极始知花更艳。”文人气质,个人关照却不是宝钗心之所系,宝钗是向外的,是入世的。而林黛玉是内照的,是出世的。二人的理想、追求和精神状态恰恰相反。是两种不同的人格。
谢谢邀请!
有人感觉不挑点事来证明贾家厚钗薄黛,就不能说明什么似的。这个题目里有几个错误,让我一一为你解答。
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三回,元春一道旨意,让姐妹们和宝玉一起搬入大观园。作者在这里用了简笔,没有很繁琐地去写大家是怎么搬的,而是很简单的几句带过。但是,有一点却说得很明白,潇湘馆是黛玉自己挑的,其他园子可能是分配的。
黛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就把自己挑潇湘馆的理由说得很明白,一爱竹子,二爱曲栏,三觉幽静。这恰恰符合了黛玉的性格。
第十七回,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”中,将大观园里的主要院落介绍得很清楚。潇湘馆:“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,一明两暗……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,出去则是后院,有大株梨树兼着芭蕉。又有两间小小退步。后院墙下忽开一隙,得泉一派,开沟仅尺许,灌入墙内,绕阶缘屋至前院,盘旋竹下而出。”
这里分明有两进的院落,前面三间,后面两间,还有别处没有的高雅。有竹,有泉,还有梨花、芭蕉。
作者一直在突出潇湘馆的幽静、高雅,而不是讲它的简陋。
贾政来查验潇湘馆时(那时候还未取名,还不知道叫潇湘馆)时,对这里作出了很高的评价。
贾政这一席话,简直就是后来黛玉生活最真实的写照!黛玉选择此等幽静的地方,是就是想避开喧嚣,安静读书、写字、画画、弹琴……做一个风雅女子,不与俗世相争。
反观宝钗的处所,贾政给出的评定是:“此处这所房子,无味的很。”无味的房子,住无味的人。宝钗是一个平常不露情感的女子。她的一切行为都是入世、实用为准则,而黛玉追求的恰恰是真性情。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追求,我们无法用好坏来评定,只能说喜欢或者不喜欢,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
大观园就是圆明园!有林黛玉的诗为证《世外仙源》:“名园筑何处,仙境别红尘。借得山川秀,添来景物新。香融金谷酒,花媚玉堂人。何幸邀恩宠,宫车过往频。”有薛宝钗的诗为证《凝晖钟瑞》:“芳园筑向帝城西,华日祥云笼罩奇。”乾隆二年,命画院郎世宁、唐岱、孙祜、沈源、张万邦、丁观鹏恭绘。御题“大观”二字。这就是《红楼梦》“大观园”之名的由来!
林黛玉“潇湘馆”其实就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“碧桐书院”。雍正时期,院子周围种有大量的梧桐树,故名曰“梧桐院”。梧桐树能招来凤凰,这便是“潇湘馆”为什么叫“有凤来仪”名字的原因了。碧桐书院是清帝读书的地方,难怪贾政在“潇湘馆”笑道:“这一处还罢了。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,不枉虚生一世。”由于圆明园(大观园)是***御园,一般人根本就进不了圆明园。所以《红楼梦》的作者必是大清皇子!
记忆中,中秋节最有意义的一件事,那还是前几年刚当老师的时候。
那年开学,我刚到学校,学校给我安排,让我担任住校生班的班主任。
本来我们学校大多是厂矿子弟,离家都不远,所以,学校本没有住校生班的,但那时,我们学校正处于上升期,所以,一到开学,周边县里和农村走关系来上学的很多,而这些学生的家又都比较远,为了安全起见,学生只能选择让他们住校,这样的学生愈来愈多,学校经过研究,为了方便管理,干脆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住校生班,而我就成了那个住校生班的班主任。
没想到,刚开学不久就遇到了中秋节,那会自己也是刚当班主任,没啥经验,有的只是热情。
住校生班与别的班还有一个不同,别的班不上晚自习,我们住校生班为便于管理,学校专门给我们安排了晚自习。中秋佳节,家家团圆,正好该自己晚上值班。
到了学校,明月姣姣,颇有感慨,于是,触景生情干脆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中秋团圆的作文,然后,我自己到办公室去备课……
过了一会,我重新回到教室,刚到门口,就觉得不对劲,听见教室里好像有哭声,我以为可能有学生打架、闹矛盾,赶紧推开门,结果门一开,眼前的一幕把我震惊了,全班五十多个学生,有一大半趴在桌子上哭的稀里哗啦……
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,不要说生气了,只得一个一个挨着说好话,后来,快下自习的时候,终于抑制住了孩子们的哭声,但我知道,说不定一会回到宿舍,恐怕还会有一场倾盆大雨……
记得十岁哪年中秋节,我们全家都去收花生了,忙到很晚,圆圆的月亮都升上来了,照亮我们回家的路。到家后,妈妈分给我和哥哥一人一半月饼。我俩赶紧洗了手,捧着月饼舍不得吃,先吃一点月饼的酥皮,香香的脆脆的,再舔一点月饼馅,甜甜的香香的。满嘴的香甜,满心的欢喜。后来,就再没吃到这么香甜的月饼,也没有了满心的欢喜。